“美育社会行”音乐欣赏系列活动之一——市人社局与学院联办美育专题讲座

  • 2022-05-05
  • 来源:本站原创
  • 责任编辑:
  • 作者:本站编辑
  • 查看:

“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,文艺是时代的号角。”为贯彻习总书记“崇德尚艺,培根铸魂”的号召,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开幕式上“坚定文化自信、增强文化自觉”的重要讲话。重庆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于2022年4月29日与bat365官网登录联合举办了一场“追求阳光心态,提升综合素质”——2022年第三期业务知识处长专题讲座。学院郑茂平教授受邀主讲。

此次讲座旨在提升学员艺术修养,加强学员阳光心态,缓解工作压力,提升综合素质。音乐是情感的艺术,调动情绪和缓解情绪是她的“专长”。郑茂平教授通过音乐分享带动大家的情绪体验,进而实现观念的“认同”,达到疏解情绪的效果。除此之外,郑茂平教授从如何看待音乐、音乐的艺术形态、如何鉴赏音乐、用音乐调节情绪四个部分带领大家深入音乐的感观世界,普及音乐的社会功能性,令人赞叹不已。

第一部分 如何看待中国音乐

音乐是生活。郑茂平教授列举“劳动号子”、“红白喜事”、“伯牙弹琴”等中国传统音乐示例,说明音乐的仪式基础,“移风易俗莫善于乐”,音乐是自身修养的需要。

第二部分 音乐的艺术形态

“意象”是中国音乐的最高理想。“意象”是中国音乐最常用的艺术表达,也是中国艺术追求的最高理想。所谓见山是山,见水是水,是说看到事物的表象;见山不是山,见水不是水,是说透过表象看到了本质;见山还是山,见水还是水,是从本质又联想到发展出的事物,以此便称为“意象”。

第三部分 如何鉴赏音乐

音乐的鉴赏要从“评价音乐——体验音乐——把握情感在音乐中的形态”三个方面入手。

①关于评价音乐。

人们常说歌曲有“味道”,这实际上一种对于“通感“这一概念的运用,味觉和听觉的通感,来源戏曲和曲艺,这区别于西方音乐的鉴赏。中国音乐多为民间游艺场所,较为轻松自由,欣赏歌曲的同时,眼睛可以看,嘴可以吃;传统民族音乐存在方式,非体系化,非学科化,非专业化,接受方式是多感觉通道的联系,评价时也可以各种感觉联系。

②关于体验音乐。

中国哲学强调情景交融,“天人合一”,音乐的体验同样关注作品形象和情景。环境不同对于音乐的情感体验也不同。

③关于把握情感在音乐中的形态。

古人“志于道,据于德,依于仁,游于艺。”人的情感和情绪是处在不断变化运动当中的,以笛曲《扬鞭催马运粮忙》为例,其曲式结构为A—B—A,内含的情绪也是呈现出欢快—忧伤—欢快的结构形态,错落有致。我们应顺应这种自然的变化和发展规律。

第四部分 用音乐调节情绪

郑茂平教授提到:你若无时间沉浸到大自然中感受生活感性样态的形象,不妨尝试依托音乐去感受感性,充分发挥音乐的形象性和时空转换的功能。所谓“融情于景”“借景抒情”,音乐可以带领你变换身份,变化角色,变换时空,从而转换人的情绪。听曲时,《天边》将你的思绪飞到了蒙古草原,《你来了》则是生活中常见的人与人之间交流的场景,这一切都能带领着你走向变换的时空,交错的情感。

郑茂平教授的沉浸式讲解在一曲唢呐独奏《画眉序》中走向结束,借助前面的引导,现场听众很快融入音乐情景之中,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之中,释放压力,轻松自由。

最后郑茂平教授希望大家能够“学会感受、想象画面”,学会中国传统音乐的“移情和共情”,把自己变成某一个事物,变成音乐中的对象,在与他人交流时,换位思考,按照他人的思维方式理解问题。